 |
惠来城“打火醮”
|
|
|
旧社会惠来城“打火醮”比任何节日都隆重,一次长达十余天,每次都在当年十一月择日进行。各社头请来潮汕各地的戏班,一连十天,通宵达旦演戏。街道两旁铺户,装饰有“踏水车”、“双招财”等活动灯景,南门十字街至西门大街,长达半里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热闹非凡。 惠来城“打火醮”每十年一次(即逢丙年),在打火醮之前三年,各家各户合养一头或二头猪,以备打火醮时酬神和宴请客人之用;各铺户则每月筹款,由各地段专人负责。 惠来城“打火醮”由来已久。雍正十一年癸丑年(1713), 江西举人龚日菊到惠任知县,他看到县城居民大都住茅房草屋,常闹火灾,他认为惠来城背山面海,暴雨过后,滴水无存,属火地,称之为“水清龙骨现”。因此,倡议逢丙年“打火醮”,以禳除灾祟。但事情未进行,他便调往别地了。新任知县杨宗秉到任,知“打醮”是上任知县的倡议,便于丙辰年始创“打醮”。从此,逢丙年“打醮”的习惯便延续下来,至1946年的丙戍年为最后一次打醮。新中国诞生后,此习俗便中止。
|
你是本文的第2238位读者
来 源:
《潮汕民俗大观》
作 者: 张志杰
|
|
上篇文章: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(同文学堂旧址)
下篇文章:惠来县的游神队伍
|
|
|
|
|
|
|